我国养老产业经过了三次大的进化。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传统福利院养老。
生活模式:老人长期离家居住于养老院。
首先,500多万张床位的数量,从养老机构的数量来看,几乎只能为2%的老年人解决养老住房问题,我国4万多家养老机构,与目前超过2.1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据相比。
其次,如福利院之类的大部分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较差。尤其在西部地区,老旧的床铺便是老人的居所;晒太阳、看星星成了部分机构老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拥挤的房间。此外,健康监测、慢性疾病管理等仪器设施也都相对比较匮乏。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居家社区养老。
生活模式:住在家里,早去晚回。
当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时候、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家庭养老,基于“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以及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家庭观念。而在此思潮的影响下、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居家社区养老应运而生,这也是在21世纪上半叶。
所谓“社区养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这些社区里往往建有活动中心。纸牌、麻将等娱乐消遣的项目设施,配备运动健身器材,以及血脂血压监测等医疗健康的监测设备。老人平时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还可以得到健康照顾,不仅能得到精神慰藉,互动交流。而对于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家政、供餐等服务,对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走访和慰问,社区活动中心还可以配置社区保姆。
居家社区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满足老人对家庭照顾的心理需求。但是对于有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来说、却在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原因很简单、子女势必需要分散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一个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顾,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雇请保姆、尤其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结婚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两个人养4个老人的状况愈加普遍,一个保姆甚至几个保姆照护一个老从。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智能居家养老。
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享受没有围墙、没有距离的娱乐、交流、互动空间。
居家社区养老方式。对于能自行走动的健康老人及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失能、行动不是很方便的高龄老人来说。却还是难以满足健康、安全、快乐的生活需求,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方面也鲜有效果。
而且,就会形成一种回归的心里,否则就容易失落、惆怅和消极,人一旦变老,愈加渴望家庭人员的关怀和温暖。但是、现实状况却总难以尽如人意。因为工作等原因、遥远的距离让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子女离乡背井,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希望常常见到子女的母,更多也只能落得个望穿秋水。
面对这样的境况、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借助于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数据网络互联,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时连接,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打破传统思维,也就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居家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而且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当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带来各种亚健康隐患时,系统中的智能手表设备等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系统服务中心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还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智能居家养老”还可以通过在老人身上安装定位系统,让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智能居家养老可谓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在继承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的同时。